12月4日,桂林市一群考古工作者和攝影愛好者在陽朔縣葡萄鎮(zhèn)距漓江數公里處一座古石城采風時,意外發(fā)現一座藏匿于山坳的保存完好的古石城,并在一堆亂石中發(fā)現了一塊咸豐年間的碑文,證明該石城至少在150年前就存在了。
當天上午,記者隨隊來到葡萄鎮(zhèn)楊梅嶺村,看到這里的民房大多都是石材建造,但也有部分藍窗綠瓦、充滿現代氣息的磚房點綴其間,當聽說攝影組是沖著石頭房子而來時,當地村民、75歲的老人廖紹祥介紹了大山背后一個叫大沖的石頭城,“那里有近20棟全是石頭構筑的房子,因地勢偏僻,現大多已是人去房空”。該老人說,這些石頭房子是元朝時候建的,在咸豐2年時重修過,當時是他們的祖先從福建來此避難建造的。
順著崎嶇蜿蜒的羊腸小道走向盡頭,忽見前方石塊堵住去路。在一位老鄉(xiāng)的帶領下,眾人穿過石墻,眼前豁然開朗:三面環(huán)山的山坳間凸現一片石頭房,大多已是殘垣斷壁,兀自驚訝時,忽見一老人趕著一頭極瘦的小牛從小巷的石板路上走來。經詢問,這里有20余間石頭房住了5戶人家,他們種菜種谷,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。每一家石頭房子內都有石門石凳石桌石頭灶。他們用木材燒煮簡單的飲食,年輕人們偶爾下山為老人和孩子買些布匹做衣服和棉被。
下午2時臨走前,原桂林市文物工作隊隊長趙平在一堆亂石間發(fā)現一塊石碑,眾人將其拔出并擦凈后,在碑文上發(fā)現“大清咸豐二年”的字樣,碑文記載的是當地一村民捐地修建祖廳(即宗祠)的情況,聞訊趕來的老人也證實,石碑處幾十年前確實是個祠堂。
當天上午,記者隨隊來到葡萄鎮(zhèn)楊梅嶺村,看到這里的民房大多都是石材建造,但也有部分藍窗綠瓦、充滿現代氣息的磚房點綴其間,當聽說攝影組是沖著石頭房子而來時,當地村民、75歲的老人廖紹祥介紹了大山背后一個叫大沖的石頭城,“那里有近20棟全是石頭構筑的房子,因地勢偏僻,現大多已是人去房空”。該老人說,這些石頭房子是元朝時候建的,在咸豐2年時重修過,當時是他們的祖先從福建來此避難建造的。
順著崎嶇蜿蜒的羊腸小道走向盡頭,忽見前方石塊堵住去路。在一位老鄉(xiāng)的帶領下,眾人穿過石墻,眼前豁然開朗:三面環(huán)山的山坳間凸現一片石頭房,大多已是殘垣斷壁,兀自驚訝時,忽見一老人趕著一頭極瘦的小牛從小巷的石板路上走來。經詢問,這里有20余間石頭房住了5戶人家,他們種菜種谷,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。每一家石頭房子內都有石門石凳石桌石頭灶。他們用木材燒煮簡單的飲食,年輕人們偶爾下山為老人和孩子買些布匹做衣服和棉被。
下午2時臨走前,原桂林市文物工作隊隊長趙平在一堆亂石間發(fā)現一塊石碑,眾人將其拔出并擦凈后,在碑文上發(fā)現“大清咸豐二年”的字樣,碑文記載的是當地一村民捐地修建祖廳(即宗祠)的情況,聞訊趕來的老人也證實,石碑處幾十年前確實是個祠堂。